2015中国台湾电影《日曜日式散步者》迅雷下载「1080p高清」完整版 2015 中国台湾 纪录

admin 1天前 29

日曜日式散步者
评分:7.7 / 地区:中国台湾 / 日本/ 片长:162分钟 导演:黄亚历 / 热度:4985℃
类型:纪录片/历史/ 语言:日语 / 汉语普通话 编剧:黄亚历
主演:
状态:1080p高清更新:2025-09-30
影片别名:Le Moulin

日曜日式散步者完整版剧情介绍

寻找日治文学足迹,发掘台湾的超现实主义。   回顾日治时代的台湾新文学运动,最初是服务于社会、人生、争取民族尊严的反帝国、反封建之现实主义的文学路线。然而鲜为人知的,相对于此一写实路线,台湾在一九三○年代,已出现了几乎与欧洲世界同步的文学现代主义风潮,由杨炽昌、林修二、李张瑞、张良典等人创办的‘风车诗社’,透过日本教育与留学经验接收到的各种文学艺术养分,包含欧洲当时所盛行的达达和超现实主义、日本以春山行夫和西胁顺三郎为首的‘诗与诗论 ’集团 ,以及川端康成、横光利一为首的‘新感觉派’,让现代主义诗学的种子开始于台湾落地生根。

第5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音效(提名)澎叶生 / 黄亚历 第53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 最佳纪录片 第18届台北电影节台北电影奖 最佳纪录片(提名)黄亚历

日曜日式散步者影评or剧照

林象。日曜日式漫步者。黃亞力对谈戴錦華。文學、詩歌、文學史、實驗藝術。一部隨時可以進入的紀錄片。紀錄性、文學性、藝術性。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游离的、无根的、碎片的、人工的、灰暗的……风车诗社的诗人,他们渴望“现代”,渴望“自由”,却只能在散步、诗句、以及文字的裂缝中找寻自我的位置。日曜日本该是休息日,于他们而言却成了殖民现实下短暂的呼吸。纪录片里讲了日据时期两种类型痴迷于文学的知识分子。一种人认为自我比文学更重要,只沉溺在文学青年似的氛围中而感到自我满足的人,另一种则是摒弃自我满足的虚荣心,纯粹对文学本身有股热忱,自始自终努力钻研文学的人。风车诗社的人显然属于后者。并不单纯的抵抗或者迎合,而是想要用诗实验创造新的可能。感谢诗和影像将这些年轻的声音召回到当下。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①电影给人带来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以恐怖、悲恸、惊险等剧情形式呈现,第二种,声讯与视讯本身可能并不大惊小诧,但它裹挟的巨量浓缩素材、复杂信息、迷幻意识,却很可能使大部分观众的大脑因根本无法及时处理而每每陷入宕机状态,本纪录片即属于后一种;②从30年代日治时期、中日战争,到二二八事件、国统时期,台湾的文学思潮,尤其是现代文学,各种流派的现代诗、超现实主义诗歌等等,本片做了一个艺术形式感极强的记录,创作者试图用诗化的视觉语言,还原那个年代现代诗歌的神秘奇境,他做到了;③影片中的视觉、文字、音声的奇妙组合,是创意的末梢,也是灵感的触角;④台本的叙述不是浅白而行云流水的,诗化的语言风格,杂糅了日式文化的语境,如果不是走马观花,162分钟的观影过程会遭到大脑一波又一波的抵抗感。三星半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早上穿越大半个城市去看了这部纪录片,一段基本从未了解的过去--风车诗社,片子的整个风格也和以前看的纪实类纪录片不太一样,看它就像在读一本诗集,没有什么线性的叙事,用诗歌的方式讲述诗歌,配乐和影像风格我都很喜欢。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绝对有9分,下半年的第一份惊喜!但信息量极大,进入门槛相当。十年气象来看依旧是宝岛的寻根潮流所向,是史诗,但并未同于任何一部史诗的宏大。用远胜戈达尔式的意识流、超现实等图片拼贴纷繁似锦,字幕卡的讲述早胜于了旁白,不露脸的搬演试图进入沉沦现实,超现实的视觉元素对位上新感觉派、达利、达达。摒弃寻根的定式来说,其实纪录的是角色借由赴日之便与适时先进文化的奇妙对接,智识上的启蒙向往随历史战败的身份认同产生矛盾,诗歌与现实的纠葛最后又是落位于白色恐怖的残酷。过程中睡着了两次,醒来又倒回去继续看,为自己的浅薄跟不上信息量而惭愧,同时我们这一代又是何其幸运却不自知。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断片碎响连缀起来的意识流纪录片,或说按照心理节奏行进,前半部分语焉不详又极为抽象,仿佛模仿诗人们极力游离于历史之外的艺术追求,后半部分无可奈何地卷入总体战的时间,到这里才回到熟悉的模式,能看进去了。室内镜头以第一视角追着书籍报刊跑(文献准备得很精致),加上收音机白噪音等市井之声能看出导演做出沉浸式环境的用心。有钟摆摇过马路、铁轨、中央广播/农田、耕牛的现代时间批判。1945年前后的字幕语言对比印象比较深刻,“光复”后从中日双语变成单一汉语,旋即提出改说北平话的问题之后又换成中日双语,从语言到想象的共同体,从文化到政治的规训与惩罚,岛屿上的散步者终于被大网捕获,又悬附在哪一个坐标上。

日曜日式散步者剧照

用大量畫作、攝影、錄像、重現等素材呈現詩作,口白、音效及配樂極佳,從沒想過可以這樣表現詩,這樣拍攝紀錄片,最後曇花一現,死於戰爭結束前的林修二,不用面對國族認同和白色恐怖也是一種幸運吧。

视听文本的诗性解构甚至复刻生理浸入,语言与味觉(是的)错位的身份迷障、反骨先声与正统派系的排异反应、文人个体与历史语境的殊死定势是三重悖论。“玫瑰,纯粹的矛盾,乐/为无人的睡梦,在众多/眼睑下。”

三星半。形式新颖,内容丰富,但我不太看得懂,对台湾的风车诗社了解太少了,而且观影途中我竟然睡过去了,可能是看片子那天早上五点才睡的缘故吧,不过这片子正应了导演在开场时说的话,“这部电影有点长,如果困了,大家可以睡醒了再看。”的确,睡醒了之后,虽然看不懂,仍可以津津有味的看下去。

观影门槛有点高呀,这个要具备的已经不是观影素养了,文学素养和了解一定是历史文化背景也相当重要的,里面有大量的诗文、绘画、独白,挺喜欢关于让.考克多的那一段,甚至还借鉴引用了他的“奥菲斯的遗嘱”里经典的一段撕花镜头,不过我能说我当初是因为川端康成才想看的么? 192

断片式的影像片段,构建出了如诗的他人往事……开头还在因为某些观点而在心里暗自嘲笑导演的做法已经逆反了观点噜,但看到后面又发觉其实所有的观点,或许都只是为了体现历史的进行时而已……

“在阳光不到的阴影里 绿色的图案 从隐秘的生活中 偷偷制造着 无穷无尽。”爆炸而平实的一餐文字盛筵,看热评质疑颇多表示很不解,或于文学我还是虚乏贫穷,每一张字卡通通截图,从未如此陶醉欣喜。


下载地址:
最新回复 (0)
返回
发新帖

ヾ(・ω・`。)快来领券!